放过自己很难吗?
- 分享到:
放过自己很难吗?
从心理的角度告诉你怎么和自己相处!
放过自己,很难吗?和当下的自己在一起很难吗? 是的,很难!!
周末,坐在家里地板上看着窗外冬日的暖阳,那样的明媚安逸,斑驳的梧桐被风卷着飘飘然的落下,随手洒下的太阳花开的五颜六色,小区里流浪的橘猫又肥了一圈,堂而皇之的把我晒太阳的小暖垫占为己有,眯着眼睛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我的投食,喂了一个月了都没让我撸一下,果然猫是个很公平的动物,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,健康或是残疾,它都……看不起你。看着笔记本上的闪烁的光标,思绪像流云转了无数个圈圈……
咨询室里中年的男人把自己陷在柔软的沙发里,疲惫的说:身得安居,心才有安宁!你看这些CBD的灯光多么炫耀,可是没有一间是我的,我觉得我离我的目标又远了一步……
漂亮的姑娘梨花带雨两眼空洞的望着远处说:我终于和他分手了,马上又到年底了,我又废物一样的活了一年……
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紧张的坐在椅子上眼圈微微泛红无力的说:我国考没过,下面我一定要拿到那家500强单位的offer,我已经把所有的面试题都背过了,可我还是觉得我不行,我可能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……
这些场景多么的熟悉啊,它可能无数次的在咨询室里上演,也无数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,焦虑、无助、失落、抑郁……这些情绪总是一股脑的来侵袭我们,把所有的成绩都一股脑的打翻,好像这个世界只有黑和白!
可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好像他们看不见自己已经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商人了,看不见自己是一位优秀的外企精英,也看不见自己是一位留学回来的学霸……
哎,看来啊,我们在追求完美和指责自己的事情上,好像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!
有很多人追求完美,这并没有错,完美是追求卓越的表现,如果你自得其乐,当然很好,但如果你为了追求完美,身心疲惫,也许你的人生已经偏离了方向,所以,需要停下来“废”一会!
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,大多数成年人,都不得不同时面对琐碎的生活烦恼、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繁重的工作压力。
当这些压力裹挟着情绪呼啸着朝你扑面而来时,你开始有类似的感受:
精神压力大,时常冒出负面情绪;我就是个废人啊,活着真没劲!
睡眠质量差,难以得到充分休息;感觉自己像行走的木乃伊!
烦躁和压抑,大脑思绪混乱堆积;好烦啊,我要奔溃了!
注意力分散,容易走神和开小差;我是谁?我在哪里?我好累!
……
卡!停下来,深呼吸,回到现实,做当下重要的事情。给理性一点时间跑赢本能,做点什么,运动,记录,听歌,睡觉都可以,给自己的大脑一点时间空间去跑赢情绪,然后再问问自己,这是真的吗?真的有这么糟糕吗?真的会发生吗……未必!
相比较而言好像指责自己比直面这些情绪更容易一些。为什么呢?
阿德勒曾说: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。追求完美和指责自己也许来源于小时候有条件的爱,让我们习惯用这样的模式生存,无法很好地和世界建立安全感,更难以发展自我价值感。
若婴幼儿在成长环境中遭到养育者的忽视,那内心往往会留下一个「受伤的孩子」,沉浸在对世界深深的焦虑和恐惧中。这种模式,可能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:
亲子教育中,一旦靠近孩子就开始鸡飞狗跳,对待亲密关系,反复验证对方,无法走入深层次的联结,日常生活中,心情起伏不定……疗愈,需要时间,也需要用对方法。
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,别人也没你想象的那么OK。
让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有一点点的裂缝,然后学着拥抱内心那个脆弱的小孩,用一段好的关系,滋养受伤的自我重新长大,再接着去建立一段滋养的关系,帮助那个内在的小孩重新长大。
滋养的关系就是:我的需求你会回应,我的行为你能理解,就像小时候我们和理想父母的关系。
也许现实中没有理想父母,但咨询室里有。
咨询师便是扮演了一个“理想父母”的角色,在接纳、理解、支持中,帮助她重塑对关系的认知,碰撞和覆盖过去的负性体验。
让自己知道了:我值得被爱!最后,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,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。
同样的,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有完美人生,不是每一颗心灵都可以永远宁静。
也不是每一份情感都能走向终点,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,也没有那么多的必须!
所以,请先放过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在一起,全心全意的和自己待一会。每周都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浪费,去做点看起来无意义又让自己开心的事情,吃块巧克力,做个手工,看个电影,煮一杯茶,画一幅画,听一首歌,做一次冥想,出去走一走……取悦自己的方式有那么多,就像门口的橘猫一样堂而皇之,理所当然的去享受当下。
有什么不可以吗?一点一点的小确幸就积累成了人间值得。
春酒,热夏,秋酿,知寒...
慢下来,找到那个遗失的自己,遵从本心,所有美好也都会如期而至。
- 上一篇:放过自己很难吗?
下一篇:2021摆渡心理和你长情相伴